行业动态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>行业动态
一带一路:蜿蜒于南丝绸之路的秦巴古盐道
来源于::中电新闻网文化频道 上传时间:2015-08-17

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。”李白的一句诗,让我联想起了隐匿在秦巴崇山峻岭间的一条绵长的古丝绸之路,这条古丝绸之路即是鲜为人知的秦巴古盐道——重庆巫溪大宁河生产的泉盐,通过古盐道运往陕南和鄂西北——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千年古盐道,北连陕西关中平原,西通巴蜀盆地,东接荆楚大地,在秦岭、汉水、大巴山的山重水复间,孕育着丰富多彩的秦巴文化。

  秦巴古盐道起源于重庆巫溪大宁厂,这里是秦、巫、楚三种文化的交汇处,位于两山一江(南接长江三峡、北邻武当、横穿神农架)。因是水陆联运,所以,古时运盐的方式先是通过人肩挑背驮,其次为骡马,之后才是车船。漫漫盐道,纵横千里,却洒满了背盐人的血泪辛酸。

  追寻古盐道,就要追寻盐的历史。自春秋战国时管仲提出“海王之国,谨正盐荚”(意指食盐收为国有专卖),便有了“斗米斤盐”、“盐比黄金贵”之说,凭借贩卖私盐富甲一方的比比皆是。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查,盐贩们只能冒险在无人经过的崇山峻岭河流中穿行,一代一代的盐客,就这样用汗水和双脚踏出了沟通川东鄂西的盐商之道。

  二

  沿着古盐道漫行,有一条约400多千米的古栈道。栈道以大宁河为主干,从龙门峡口经巫溪延伸到陕西镇平、湖北溪县、重庆城口。

  大宁河,古名昌江,又名巫溪水,发源于大巴山南麓,越过崇山峻岭,在巫峡西口流入长江。大宁河的两岸,崖壁千仞,号称“上古盐都”、拥有4000多年制盐史的宁厂古镇,便坐落于大宁河畔。翻阅盐史典籍,一句“当虞夏之际,巫国以盐业兴”,忽然让我想起了关于宁厂泉盐的描述:“一泉流白玉,万里走黄金”、“利分秦楚域,泽沛汉唐年”……

  关于宁厂泉盐,有一个美丽的传说:先秦时代,猎人袁氏逐鹿至宁厂古镇北宝源山麓,前面奔跑的鹿却忽然不见了,鹿消失的地方有一洞,清泉从洞口涌出,猎人口渴饮泉,竟觉满嘴咸味,消息不胫而走,人们纷纷取水熬盐,从此,宁厂因盐而兴,设立郡、监、州、县,八方商甲、吴蜀之货,云集于此,店埠、寨堡、茶寮、酒楼、村居,依山傍水而起,盐夫、挑夫、纤夫,应运而生,清代王尚杉有诗道:“沿江断续四五里,翁岩筑屋居人稠。”千年古镇就这样因道而生、因盐而兴。

  古盐道上因盐而兴的还有西沱古镇。西沱古镇是宋代著名的“盐镇”,元代川江水路著名的水驿,更是渝鄂边关重镇。古代的川盐、百货、丝绸、蜀绣等运到西沱,再由西沱转运湖北等地,西沱就是这千里盐运大道的转运站。据说,西沱云梯街的古民居和店铺,就是明清时期客栈老板和盐商抢夺盐生意和招徕往来的商旅,从长江边随山势向上一层一层延伸,构筑了“云梯街”这一壮观的景色。

  依道而生的古镇如同凝固的乐章,每一个乐章都有着独属于它的音律,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,这些音律便酝酿而成这一个地方的文化。

  三

  无论是因盐而生的古道,还是因盐而兴的古镇,漫漫的秦巴古盐道上往来的八方盐客,把自己的乡音、乡情印在这条纵横于高山密林中的盐道上,不同的乡音,相同的乡情,交汇融合,最终在秦巴古盐道上酝酿而成了独特的秦巴文化。

  秦巴文化、巴蜀文化、巴渝、巴楚文化……我这个远离秦巴之地的游客,不知这一系列的“巴”文化有何不同,但我知道巴地的巴山调亦称竹枝词,唐代诗人刘禹锡的《竹枝词》——“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踏歌声。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还有晴”——便是效仿巴山调所作;汉代巴渝舞被列为宫廷宴乐,在宫廷庆典时进行演示;《楚辞》发展为汉大赋。我想,我无需去花费时间区分这几种“巴”文化有何不同,因为,在纵横上下几千年的古盐道上,这几种巴文化共同演绎出令人荡气回肠的史诗绝唱!!!

展开
  • QQ咨询